• 官方客服  0731-89681300
  • QQ客服
  • 我的收藏
限跌令频发 2022房价走势会如何?
发布时间:2021-11-24 09:02:11
浏览量:201
象盒作者:象盒小编

房价在中国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,在历经多年的涨势后,终于在2021年有了明显的跌势。然而,“限跌令”频出,让不少购房者疑惑“房价只能涨不能跌”,也有观点认为,限跌令背后是房价即将再次回升的开端,事实又如何呢?

限跌令频发 2022房价走势会如何?

01、超9成城市房价下跌!

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,一直以为,房价多为上涨状态,且部分城市长期持续涨势,几乎零下跌。但在2021年6月开始,这一态势发生了改变,房价走势便进入下跌状态。

下跌城市增多
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70城10月房价整体仍呈现下跌走势,且下跌幅度进一步拉大。其中,新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由9月份的36个增加至52个,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由52个增加至64个。

涨幅持续回落

涨幅方面,10月份,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,二三线城市房价则“降温”明显。

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9月份持平转为下降0.2%,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则相比较9月份扩大0.2个百分点,达到0.3%。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下降0.3%,降幅较9月份扩大0.1个百分点。

除了涨幅回落,对比来看,整体的跌幅也在持续拉大,新房最高跌幅已突破了1%。

02、房价能涨不能跌?

在房价呈现跌势的同时,房贷利率也迎来了降势。在购房者喜于购房成本下跌,迎来买房好时机的时候,频发的“限跌令”却扰乱了置业步伐,房价能涨不能跌。

21城已发限跌令

自8月湖南岳阳官方发布“限跌令”后,陆续多个城市跟进。至11月,已有21个城市相继发布“限跌令”。

限跌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,一是成交价不能低于备案价;二是不允许房企恶意大幅度降价。

主要是受“三道红线”、“房贷新政”等政策影响,房企暴雷、购房者置业计划推迟,楼市成交下跌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,多个房企销售不达预期,资金流更加艰难,想通过降价提高成交量。

但降价幅度过大,让部分无力降价的房企生存空间更加艰难。同时也损害了前期已买业主的切身利益。以碧桂园在某城市的楼盘为例,直降5000元/㎡,一套100㎡的房子,降价达到了50万。

限跌的真相

对于为什么会限跌,有观点一刀切的认为,是因为房价只能涨不能跌。其实透过限跌令的内容以及主要是涉及的城市,真相已不言而喻。

限跌的城市中除了昆明和沈阳之外,更多的是三四线城市,这些城市的楼市存在很多投机行为,房价被炒房客拉的较高,存在较大泡沫。

如果低于备案价成交,以及大幅降价,无疑是扰乱市场,不符合“稳定”的楼市调控基调。同时,也不利于维护购房者的合法利益。

因此,官方发布限跌令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市场,也让房价在可控范围内,不能大跌,更不能随意上涨。

限跌令频发 2022房价走势会如何?

03、2022房价涨跌已定?

2021年房价呈现跌势收尾,2022年房价会有何种走势,是很多购房者关注的焦点。毕竟,“买涨”还是“买跌”一直是个置业路上对于房价的选择点。

那么2022年房价到底会涨还是会跌?买房是赶紧买,还是再等等呢?

个人观点而言,2022年上半年房价依旧涨跌参半,但涨跌幅均会越来越小,原因有二。

其一,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执行的是精细化调控政策,对于房价虚高、楼市过热的城市,政策趋向房价下行方面的调控;而跌势明显,或者楼市处于上升期的,政策支持,更多的是上涨。整体来看,一二线城市更多的是稳中有跌,而处于楼市发展阶段的三四线,则更可能是稳中有涨。

其二,有机构预测,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,而当前人口增速已逐步下跌,意味着楼市供求比会发生变化。在人口减少,楼市供应依旧的情况下,部分空置率较高的城市,房价下行会相对明显。

内容来源于网络,贵在分享,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0
最新
    • 热门新房
    • 热门二手房
    • 热门租房
          微聊

          免责声明:本站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服务,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 页面所载内容及数据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,最终以开发商或者经纪人实际公示数据为准, 用户因参照本站信息进行相关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。如在本站看到有虚假信息或者信息错误, 您可以点击相应的举报按钮或者拨打举报电话:4006622117

          备注:本站所有涉及面积或者带有单位“㎡”的信息都是“建筑面积”,所有的售价和均价、月租金等,都是参考价格。

         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世茂环球金融中心20、21、29楼

          全国服务监督热线:4006622117

          备案:湘ICP备18019481号